高考必胜|古人是如何“高考”的?古代科举揭秘

高考,虽然是现代才有的名词,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已有悠久的历史,科举制度,就是中国古代的“高考”。 科举,即分科举人之意。很多人对科举考试制度都一知半解,以为考上了秀才,便可以考举人,考中了举人之后,就可以到京城考进士;其实这过程并不那么简单。 古代社会的科举考试,源于隋代,到明清,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体系。 第一关 首先,参加县试前,你要先到县衙去报名,登记个人信息,还要签署一份“诚信承诺书”,证明自己没有异地报考、没有冒名顶替、家庭背景清白、没有在为父母守孝期内参加考试,还要有人担保,领取到准考证,才有资格参加考试。 如果你通过了县试、府试、院试,那你就成为了一名秀才。 考上了秀才这才算有了功名,才算进入士大夫阶层。考上第一等秀才的称“廪生”,政府按月配发粮食,算是吃上了“皇粮”。 通过了以上的三场考试,考上了秀才,这下你就有资格正式参加科举考试了,也就是后面的乡试、会试和殿试。 第二关 乡试通常是在各省省会举行,这时,各位考生就要开始赶考了,对于那些远离省会的考生,他们光是前往考场,就要用掉十天甚至是半个月的时间。 (相比过去,还是现在的考生幸福,高考考点覆盖全国绝大部分县城,有些边远山区考生多的地方在乡镇中学都设置了考点。) 如果你能够顺利来到考场,那么恭喜你,至少说明现在的你之前参加童子试、府试和院试三关,获得“秀才”头衔,获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。 在所有考生全部进入后,考场会在这几天内完全封闭,考生的一切行为都在考场的号舍内。 九天三场考试是在挑战每一位考生生理与心理的极限。当考试结束后,考生们需要等待“放榜”。 如果榜上有名,那么就是通关了这一关,此刻的你已经是一名“举人”了。 考中举人就代表着成为了候补官员,被纳入做县官的人才库。 第三关 既然已经通过了乡试,那么就朝着会试努力。此刻你必须马不停蹄地踏上前往京城的道路。去参加明年开春的会试。又称“春闱”。 与乡试相同的是,会试同样也是三场,每场三天。但是比起乡试,会试由臣子、官员们直接出题,题目的难度比乡试高了不止一个难度。所以想要通过会试,必须才学兼备、机智聪慧。 考完后依旧等待放榜,会试比乡试录取的人更少,可谓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。如果能够通过会试,那么再次恭喜你,下个月你将直接见到皇帝,由他亲自出题,来考验你。 第四关 一个月已到,你将踏入金銮殿,在皇帝面前参加科举制度最后的一关,殿试。 在这里,你将直接面对皇帝的提问,每一个问题都影响到你的未来、你的命运。如果有幸通过殿试,那你就成为了一名进士。 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举成名天下知。从古至今,考试路途和过程都没有那么简单容易。而今天的高考本质上其实是对多年来努力学习的总结。相信不论考试有多难,只要怀有一颗坚韧的心,坚持最后,势必会取得好的结果。 在此,云族谱祝各位考生,考试顺利,金榜题名! 云族谱APP是一款致力于族谱、家谱、宗谱的查阅和编修的专业软件,功能齐全,业内领先。 云族谱秉承“科技让家族传承更便利!”的理念,利用大数据智能技术,为用户打造一款随时随地可查询、本族人群可共同修谱、具有严格族别权限的网上族谱。 百度或者应用商店搜索“云族谱”下载云族谱移动app,修谱就用云族谱! (图文来自网络,若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及时删除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