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有多少德,就有多少福!

每个人都想在人生旅途中一帆风顺,比如钱财不缺、家庭和睦、健康长寿等等,但是很少有人能事事如意。很多人都相信命运的存在,人们也常说我运气好不好、某人很有福气等等。那么人生中的福运究竟从何而来?人的命运又能不能改变呢?老人们爱讲“积德损德”,这话非常对,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充满智慧。荣华富贵不是争来的,是积德来的。人有多少德,就有多少福,无德不得,失德散尽。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导,讲的是一个香港亿万富豪的生平。说他没去香港之前,十几岁时在乡间做了好几年的乞丐。也许这段经历使他成为了一个很有善心、同情心的人。他说:做人千万不要落井下石,当社会上、自己周围的人遭到不幸或不公时,要抱着善心、同情心,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,就算无能为力也要说几句安慰的话,不能笑话,更不能用恶毒的话伤害人家。因为那样会给自己带来恶运。 就因为有此善心,所以他才能从打苦工、开小店铺,一直做到了地产大亨,活了九十多岁,几个子女也很孝顺、很善良。 宋朝名相范仲淹,出身清寒,年青时很穷,他决心将来若能出人头地,定要救济贫苦者。 后来当了宰相,便把俸禄拿出来购买义田,分给贫穷无田地的人耕作。还给他们提供饭食、衣服,凡是有婚丧嫁娶的,还拿钱补贴他们。就这样他用一人的收入养活了三百多家乡亲。有一次在苏州买了一处住宅,一位风水先生夸奖此屋风水极好,后代必出大官。范仲淹却立刻把这个宅子捐了出来,改作学堂。因为他想,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孙都能出人头地,比起一家独自享福,岂不更好?俗话说:富不过三代,但范氏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!范仲淹四个儿子都德才兼备,当了宰相和大官。范家的后代一直到民国初年都不衰。其秘诀就在于范家子孙不忘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和“积德行善”的祖训。 《周易》上说: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”,意思是说行善的人家就一定会有好事等着呢。可见人生的福运是怎么来的?福运是修来的,只有积德行善才能改变命运。如果我们想为自己和家人开创美好的将来,那就做一个为别人着想、有善心的人吧!中国古代的传说,每年过小年的这一天,灶神要上天,而除夕这天是灶神从天上回来的日子,因此民间都要祭灶神。灶神上天所要做的,是向天帝报告这户人家的善恶功过。若是积德行善的人家,上天将会令其渐渐地兴隆;若是做恶的人家,上天将会使其渐渐的衰败。 《论语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,王孙贾问曰:“与其媚于奥,宁媚于灶。何谓也?”从这一章句上可以看出,在春秋时期,民间就有了讨好灶神的风俗。但是对于王孙贾的所问,孔子给予了平直的回答,子曰:“不然,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。”如果是作恶的,就已经获罪于天,祈祷求福也是没有用处的。 我曾读《老子》,读到“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”时,十分的心悦诚服。上天并没有偏袒的心,只是爱护真心行善的人,行善之人,必将得到上天的赐与。所谓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。 所以佛家提倡因果报应之说。不知因果的人,内心常空空荡荡,以为做恶不得祸,做善不得福。因此缘故,善不欲为,恶则时而为之。 知道因果报应的人,内心常充实,能够渐进地克己断恶及勤力修善。积善的人,来生后世将会得到福报;而做恶的人,来世将会得到灾殃。 除此之外,行善之人的福德及作恶之人的祸殃,也会波及到他们各自的子孙后代。正如《周易》中所说: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”。

生从何来,死往何去?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

佛教对生命的解释与看法 生命从何而来,死后又归何处?这是人类永恒追寻的话题。佛教对生命的看法是“无始无终”,把人定位在六道轮转、五趣流转的枢纽地位。五趣六道就是地(yù獄)、餓鬼、畜生、阿修羅、人、天;人在六道里轮转,就是靠着“业”这条线来维系生命。 业的生命线犹如念珠的线一样,一颗念珠等于一期的生命,一期一期的生命靠着“业”来串连,就像一条线把念珠串成,不会散失。所以说生命的流转,是无始无终的“生死的轮转”。 在六道之中,人道众生具有其他各类生命所无法比拟的殊胜之处。三(惡è)道众生因为寒热苦、残杀苦、饥渴苦等众苦煎逼,苦多于乐,故无法修学佛法。阿修羅道众生则嗔恨心重,多数时间都在与天争斗,所以也无暇修学善法。天道众生多为五欲尘心所染,过分贪著享乐,亦无法修行。 太苦无力修行,太乐又易于贪著享受,只有人道苦乐参半,有时间思考人生,有惭愧心,有意志力,能够发起宏誓愿力,所以才能参究生命的实相,追求真理,有机会从痛苦之中解脱出来。因此经中常说:“诸佛世尊皆出人间,终不在天上成佛也。” 佛陀常用“盲龟浮木”来比喻人生的珍贵。 《阿含经》中说,人身极为难得,如大海盲龟,百年一现,有浮(轭è)木有孔,在海上随风飘动,当盲龟浮出水面,其颈正好穿入孔中。这种机会少之又少,佛以此比喻人身难得。 经中讲,从恶趣死,生恶趣者多,如大地土;从(惡è)趣死,生善趣者少,如掌上土。所以人身难得,人死之后落三(惡è)道者如大地土,得人身者如掌上土。 总之,人道的殊胜非其他生命所能比,所以佛教非常重视人生的价值。经中有警示:“是日已过,命亦随减,如少水鱼,斯有何乐?大众当勤精进,如救头然,但念无常,慎勿放逸。”古人也有劝勉:“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向何生度此身?” 佛教要求我们重视人生,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珍惜此身,用于修学佛法,求证解脱。依据佛陀的遗教和佛法的精神,在没有得到真正解脱之前,绝不可自暴自弃,甚至自残生命。愿所有居士谨遵教诲,切莫辜负此人身!

寻亲,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王岗镇北村在外的王氏家人

寻亲,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王岗镇北村在外的王氏家人,由于时代原因,王岗镇北村王氏家族人员被***征兵,至今杳无音信,后代下落不明,九几年听说有一个人来王岗镇北村寻亲,由于当时条件有限,通讯也不方便,听说是没找到,失落而归,现在科技发展迅猛,相信在外的王氏家人能够联系到我们,殷切期盼你们回到故土。

去过五台山,是您修了七辈子的福报

有人父亲生病了,要准备化疗。凡是化疗都是凶多吉少。但不化疗,又怕落下不孝的骂名。不知要怎么办?我说,去五台山。他家离五台山比较近。现在救父亲法身慧命要紧,人的生死自有定数,不必担心。如果法身慧命都死了,活多久也没有意义。 梦参老和尚一百多岁,在五台山弘法,他说,能来五台山,起码要修七辈子的福报。这很不容易啊。佛经说了,纵然你百返生于兜率天的人,也不如一日去想五台山。天上的福报有享受完时,而去五台山,文殊菩萨加持你成就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。 大家知道菩萨有多少尊,你数不过来的。翻开《华严经》就知道。但你知道的,认识的又有几尊。不超过十尊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地藏。其他的没有。《华严经》有菩萨住处品,有二十一菩萨住在中国。其他跟你都没有缘分。为什么,众生福报不够。就单单去一个五台山,业障就很多。 去朝拜,消业障,跟去玩不一样。你要消业障,超度祖先,你的冤亲债主通通都赶来了。功德太大了,大到他们会害怕,就不想去。我组织多次朝拜,许多人报名了,但又退心了,每次都有这个情况。业力叫不可思议。梦老说的,要有七辈子的福报。 五台山是神奇的地方。佛经说,文殊菩萨原来叫做龙种上尊王佛。他就在海里度众生。法华经中,佛讲到了法华经的功德,文殊菩萨就从海里出来,然后智积菩萨就问文殊菩萨,你在海里度化多少众生,有没有人一听到法华经就成佛的。文殊菩萨说,有的。这时八岁的龙女就出来做证明。龙女一献宝珠,就到南方无垢世界成佛。 在五台山,最大的护法是五爷,也是龙王。几乎许多庙都有供奉他。据说,文殊菩萨从五爷那里借来了清凉石。五台山才清凉。科学研究,在几亿年前,五台山整个是在海里,后来慢慢的隆起来。你看,佛经和科学吻合吧。不可思议。 金刚经中讲到,佛是真语者,实语者,不妄语者。佛不需要去欺骗众生。华严经中说的,文殊菩萨带领一万眷属在五台山。天冠菩萨带领一千眷属在支提山那罗延窟。还有许多菩萨,跟你都无缘。他的山,你找不到。历代祖师才找到这两位菩萨的住处。你要结缘,也不是那么容易的。 文殊菩萨有个愿力,若人诽谤我,我都要度他。你不信我,诽谤我,但来了五台山,你就相信佛法了。文殊菩萨的大威德嘛。历代以来,三步一拜五台山的,很多。尤其是北方。许多人默默无闻的拜的。上次去五台山,遇到一个从山东拜过来,拜了半年,路上吃野菜。北方多苦行的人。